历史

第一章(1/2)

    <body scroll=auto>第一章</p>

    好雨知时节。  惊蛰前后,一场又一场的春雨悄然而至,笼罩着下运河大地,像芭蕾舞女的裙一样,就在你不经意间便肆无忌惮地张开,却又不带任何声息;又像飞天女的彩绸漫天飞舞,满目轻盈,你伸手却触摸不到她;更像写意的画师,把七彩的笔涂抹得满世界都是。  太阳呢,更多的时候总是笑眯眯地高挂在天上,就像一个慈祥的老人呵护着自己孩子般温暖着大地。于是,天更蓝了,水更清了,树更绿了,花也更艳了。  麦苗们争先恐后地“咔咔”拔节,舒展着憋屈了一冬的身躯,不时迎着春风跳起欢快的舞蹈;麦田埂上,是一棵棵肥硕的蚕豆苗,通身碧绿碧绿的,方型的嫩嫩竿茎,椭圆型的厚厚叶片,也在迎风起舞。  叶柄根部,对称地开满了花,淡白或淡绿色的花朵,紫黑色的斑纹,极像一只只飞舞的花蝴蝶。她们开得是那样的淋漓尽致,那样的骄横跋扈。蛰伏已久的巨大生命活力,一但得到春雨的滋润,春光的明媚,怎么能不肆意张扬呢?  小鸟们呢,大多是你追我赶地嬉闹个不停,也有一两对情侣们躲在一边窃窃私语,间或发出一两声清脆的鸣叫。牲口悠闲地啃着路边的青草,遐意的甩动着长长的尾巴,全身充满了耕种春光的激情。人们也是如此,男女老少的身体里都充盈着勃勃的春情。  “嘟——”哨声一响,生产队长赵永田的大嗓门便亮了起来:“哎,大家收工了!”  顿时,正在麦田里拔草的大嫂小媳妇和姑娘们像得到特赦一样,纷纷艰难地直起身来,先伸展伸展因蹲得太久而压得有些麻木的腿,再用拳头伸到背后捶捶酸痛的腰,然后解下头上的方巾拍打拍打身上的尘土,这才一个个拖着疲惫的身体向家里走去。  “月娥姐,快点走啊,天都快黑啦!”  “哎!来啦,你们先走,我要解个手。”  李月娥不紧不慢地拍打着方格春秋衫上的尘土,没舍得用头上的那顶崭新的红方巾,而是直接用手啪啪地拍。  方巾是一种用棉纱纺织而成的头巾,六十公分见方的样子,质地分棉、晴纶等多种,颜色有大红、大绿、天兰、鹅黄等极其鲜艳的色彩,也有四周带方格、暗条或带流苏的,种类繁多,花色各异,是下运河妇女们的唯一装饰品和重要的劳动保护设施。不光漂亮,作用也大,一年四季,女人们可离不得方巾。  春天,用它来抵挡料峭的春风,你可别小看了这春风,乡下女人不懂得文人笔下春风吹开花千树的浪漫,但她们却知道春风裂牛额的古训,就是说春风能把牛的额头吹裂,你说厉害不厉害?夏秋两季,用它来遮挡似火的骄阳,倒不是怕脸晒黑,而是头晒昏了容易中暑休克;冬天呢,用它来御寒,柔软的方巾贴着冰凉的耳朵和脸皮,温暖极了。  扎方巾也有技巧,大多数人就是将方巾对角一折,成等腰三角形的样子,再捏着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两只角朝头顶一举,成倒三角形的样子裹在头上,两只角在下巴一扎就万事大吉,这是最简单的扎法;浪漫点儿的女人,在方巾裹在头顶时,尽量地朝额前拉,裹住前额后不直接把两只角扎在下巴,而是在耳边绕到后脑勺扎起来,这就别具一格了,有了维吾尔妇女的韵味。  因此说,方巾对下运河的女人们来说至关重要,男青年偷偷送给心上人的礼物,大多选择方巾。  李月娥的大红方巾,就是她老家那个和她相好过的男同学偷偷送给她的,她怎么可能舍得用它来拍打身上的尘土呢?  李月娥故意落在众人的后面收工,并不是真的要解手,她是看中了麦田边上那块绿油油的黄花草地。  尽管还不到季节,但不知什么原因,那块田里的黄花草长得郁郁葱葱的,根本不像别的田块里的长得稀稀拉拉还带着枯黄的叶子。  下运河水乡的人都知道,黄花草的学名叫苜蓿,也叫三叶草,但大家都习惯叫它秧草。作为绿肥,是大积大造自然肥料的优质原材料,每个生产队都要种上好几块地,用来沤塘造肥。麦子一割,便要插秧,水稻田的主要肥料就靠它了。  因此,它也是集体物资,没有生产队长的允许,别人是绝对不能碰它的,尤其是在刚刚蓬勃生长的时候。  但是,清明一过,它就象身体里注入强劲的刺激素一样,发了疯似地拼命朝上长。到了它在田里长得郁郁葱葱、铺天盖地的时候,社员们下工时便顺带揪上一把带回家,全队的上空便弥漫着一股青涩的草香味。  赵永田拍着屁股大声叫骂也没有用,他家的锅里也正炒着碧绿的黄花草,他的叫骂也不过是做做样子。  其实黄花草并不好吃,又没有油,吃进肚子里嘈人剐心,可总比没得吃要好吧。  黄花草也就几天的光景才是鲜嫩的,当开满金黄色小花时就开始变老了,过几天牵藤疯长,老得牛都啃不动,谁还稀罕它呢。再说了,集体也不在乎社员们揪点,能揪多少呢?赵永田主要是怕挨大队书记李宝库的批。你别看李宝库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,实际上是个“笑面虎”,肚子里的歪歪不少,整人很有一些手段,生产队长和社员们都怕他。  收工的人们都陆续的走远了,直到看不见她们的身影,赵永田也离开了麦田回了家,他中午喝了点酒,眼睛迷迷瞪瞪的,根本没注意到李月娥还没离开,也忽略了那块黄花草地的存在,或者说是根本没朝那方面想,春荒季节,有什么可偷的呢?总不能拔了麦苗回家吧?  李月娥看着大家一个个离去了,心里还真有点不放心,于是慢腾腾地脱下裤子解手。  本来是装装样子的,没想到还真的来了尿意,便畅快淋漓地撒了一泡尿。等她站起来系好裤带后,抬头四下里张望一番,确信身边再没有其他的人了,她便几步跨到黄花草田里,蹲下身子就用手揪了起来。  家里已经断顿了,除了满哇的黄花草,还真就没得吃了。  她的男人田守旺比她大十几岁,结婚三年多,至今也没怀上个崽,可大人的两张嘴也是嘴啊,一日三餐总要吃的。  按说,像她们这样的家本不该缺粮,两个大劳力,又没有小的,怎么可能缺粮呢?关键是她本不是下运河的人,被人从海里面骗过来,无奈之下下嫁给田守旺。说她是海里人并不是说她是条美人鱼,而是从靠海的地方来的,是个“沙宝子”。  下运河地区位于河北省的中部,濒临渤海,自然条件优美,四季分明,气候温和,雨量充足,一条大运河在下运河平原蜿蜒穿过,浇灌着两岸肥沃的土地,“万灶沿河而居,千帆顺水逐波”自古以来就有北方水乡的美誉。  下运河这地界的人很有意思,对从外地过来的人,不管是男是女,是老是幼一律都叫“蛮子”,并对各个地方来的人都有不同称谓,对从南方来的就叫“南蛮子”,对从北方来的就叫“侉子”,对从不远处海边来的人就叫“沙宝子”。  反正,这些人都是那种不会干农活的人。  其实这也不能怪她,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,因为土质和气候等因素,各地方种植的农产品品种和耕作方式是大不一样的,她们老家就不种水稻,而是种玉米,植棉花。所以,她也就不会插秧。  一个不会插秧的女人在下运河地区有什么用?一年又能拿多少工分呢?加之男人也太窝囊,太老实,三棍子打不出个闷屁来,每天也是和别的大男人一样出工,拿的工分却比别人的少,两个人加起来,还不抵别的人家一个壮劳力。  李月娥心里清楚,这是赵永田在故意刁难,就是因为一直没答应让他上了自己的身子。好几回她都在想,要是再这样下去,干脆把身子给他算了,好过活受罪,跟他赵永田睡觉的又不是我一个人,全队多少老娘们跟他睡了,连大闺女都有偷摸着让他玩的,自己也不是金枝玉叶,何苦守着个破身子干嘛呢。  李月娥边揪边想,待揪了满满的几大捧,她开始犯难了,怎么拿回去呢?用衣服或者是方巾包回去吧,别人看到肯定要怀疑。再说了,方巾是无论如何舍不得的,金贵着哩。  忽然,她灵机一动,何不把两只裤脚扎在腿上,再把黄花草从裤裆里塞进两只裤筒,这样走着回去别人不注意根本发现不了。可是现在没有扎裤腿的绳子,李月娥往四周看了看,再回身时瞥见了自己的裤腿。乡下女人的裤筒一般都比较肥大,把裤脚缝的线头撕开,两个布头打个结就行了,回去把撕开的缝儿用针一连,照样好好的。  李月娥不禁为自己想到的办法而兴奋起来,蹲着两把就撕开了裤脚,顺手一绕,便紧紧地扎在腿上,不留一丝缝隙。她站起身来,解下裤带,弯腰想把黄花草朝裤筒里装,却怎么也够不着。李月娥四下看了看,周围一个人都没有,索性把裤子褪到脚面,露出里面大红的薄棉布裤衩,专心致志的动作起来。  郑大光挑着担子正快步往麦田里走。  他在跃进队里可是个出了名的人物,他母亲四十九岁时才怀上了他,便给他起名四九,郑大光这个大号是上学时老师给他取的。  他打小的时候就不学好,偷鸡摸狗,摘瓜掐果,上树捉鸟,下河捞鱼,好象就没有他不敢干的事情。  到了该念书的年龄,他的父母把他关进了学校门,不让他在外面再疯玩了。  但人虽然进了学校,心却还野在外面。上课也不好好听讲,不是捣你一拳,就是踢他一脚的,要不就是趴在桌上睡觉。  最令他头疼的是读书,那一个个文字就像是水塘里小蝌蚪一样让他眼花缭乱的,把头都给搞晕了。读到三年级的时候,便死活也不肯到学校去了,父母拿他也没办法。他的年纪又小,够不到集体上工的资格,便索性随他去玩。  你还别说,还就是他给家里面改善了不少伙食。  那年头,国家困难,老百姓更困难,几乎家家都缺粮,好多人家连饭也吃不上,光靠熬点稀饭、菜粥什么的苦度光阴,更别谈有什么荤腥了。  郑大光家却不缺荤腥,小鱼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