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
桃桃小说 > 其他小说 > 嫡女成长实录 > 嫡女成长实录-第30部分

嫡女成长实录-第30部分(1/2)

    一去不回,要找人来种地可就难了。”

    “从前都觉得买卖不实惠,这种地是最实惠的。”王氏不由得就道,“又实惠又体面……其实如今想想,还是做生意更实惠得多。至少不用看天吃饭,不比得农家,天色一暗,就提心吊胆的。”她又和四老爷说了几句话,便打发他,“你去丰裕的分号,把德宝请过来,咱们得商量着怎么运粮回去的事儿。”

    四老爷憨头憨脑的,“不是说了,请许家铁卫过来护送吗?不说别的,好歹许家军的旗子一打,就有人打主意,也得掂量了来。”王氏还没说话,善桐忍不住就笑着叹了口气,“四叔,这一动用了铁卫老爷们,村里还有谁不知道这件事?”

    四老爷脑子就是再缓慢,也知道宗房和小五房之间的龌蹉。他脸上一红,“这就找德宝去。正好他们也要运粮食回去的,要能一路走,那是最好的。”

    王氏等四老爷出了门,才不轻不重地敲打善桐,“在你四叔跟前,说话就那样不客气?那是你四叔,不是你弟弟、妹妹。你那个语气,是你四叔和你不计较,换做个心胸狭窄的人,只怕就要记恨上你了。”

    善桐心中多少是有些不服气的,这一阵子,虽然说知道母亲说的都是正理,可小姑娘心里就是有一股难掩的躁动,似乎不和母亲抬两句杠,她就不大舒服。

    可世上又哪有哪个大户人家,女儿敢和父母抬杠顶嘴的?她就咬着嘴唇低声道,“是,下回一定软软和和地把话说出口,不让四叔下不来台……”

    “官宦人家,私底下再怎么龌龊,面子上是一定要过得去的。”王氏却没有留意到女儿这细微的表情变化,啜了一口茶,徐徐地又道,“日常在杨家村里,众人自然都是顺着你了。可你看看桂太太,人似乎也不坏,为什么不招你的喜欢呢?还不是因为她没有顾忌到你的面子。你不喜欢桂太太,就要当心些,免得一不小心呀,自己就变成了她。”

    这番话倒是说到了善桐心里,她不禁停下笔来,出了半日的神,才有些不服气地道,“娘怎么这么厉害,随口说一句话出来,我竟无话可回了。还当我已经聪明伶俐,其实这样一想,还差得远来。”“你还小呢,”王氏微微笑了,“做人是一辈子的学问,你慢慢学,急什么。只别和那谁似的,光长年纪不长心眼,那就行啦。”

    母女相视一笑,善桐就又低下头去,将账本推开,换了连格纸来练字。王氏在一边坐着,看她面色渐渐端凝专注起来,笑意忍不住就爬到了嘴角。

    又过了几天,王氏忙前忙后,终于还是把运粮的事给办妥了。一万石麦子占地方,索性就在西安城里碾成了白面。和丰裕粮号一起到凤翔府里,小五房自然也有仓库在的。虽说今年收成不好,可也还没到颗粒绝收的地步,秋收后运粮入库的时候再跟着运进来,知道的人就不多了。

    王德宝本来还想请许家铁卫出面,不过他要比四老爷聪明得多了,话一出口,看善桐眉眼里带了笑,也就跟着笑起来,打那之后,也就再也没提起这话头了。王氏也没占他便宜――冒昧问了牛姑太太,牛姑太太亲自给荐了个好镖局,两家平分了镖费,三天的路,却花了二百两的天价,这才把粮食给运出去了。王氏还怕四老爷事情办不好,让王时跟着,看着粮食进了小五房的库房,又上上下下都查看了一遍,得了个准信儿,这才安下心来。又安顿下人们,预备着自己一行人回凤翔府的事。

    “早知道就跟着粮食一块回去,有镖局护着,还安心一些!”牛姑太太很热情,又把王氏米氏都请过去,握着善桐的手翻来覆去地看她,“现在道上可不太平,你们又是官宦人家的女眷,要是出了事,可不是闹着玩的!”

    善桐难免被她看得有几分不好意思,她扭过头去,恰好又看到卫麒山打量自己,两人目光相遇,他冲善桐扮了个鬼脸,一脸的恨恨,倒是少了几分江南文士一样的风流,多了些孩子气。

    善桐呢,一想到含沁说的‘下回他再拿箭对着你,你就拔火铳也对着他’,又觉得火铳沉甸甸地挂在腰间,就忍不住打从心底噗嗤一笑。一边笑,一边别过头去不理会卫麒山。

    牛姑太太看在眼里,也跟着笑了,听王氏回了几句,‘就是害怕粮食在路上出了事,这里还要赶着再买,宝鸡不比西安,交通不方便,手里粮食不多,真是不安心’――她这才回过神来。“也是!还是杨太太办事稳当。”

    她又很热情地说,“虽说孩子的爹在定西了,但城北大营里还是住了一队回来换防的亲兵,二十来个人,虽不说是精兵勇将的,但在战场上也立下过功劳。如今正好要到前线去的,不如就让他们把你们送到宝鸡,再拐到定西去,那也是顺路的。”

    小儿女之间的眉眼官司,王氏和米氏也都是看在眼里的。王氏在心底将这主意转了几遍,也就没有回绝,“那我可就打蛇随棍上了,今年年成实在太差,谁说得准有什么妖魔鬼怪呢?卫太太好心,我记在心里啦。”

    “我也不是对谁都这样好心的!”牛姑太太说话很直爽,“还不是三妞妞,生得好似花骨朵一样,行事又这样娇憨,惹人怜爱。想到她要是在路上遇到什么强人,倘或被惊吓了,我这心就揪起来了。杨太太您是沾了女儿的光!”

    众人都是一阵笑,米氏和牛琦玉都看着善桐,一边笑一边点头。善桐只觉得不自在得很,瞟了卫麒山一眼,见卫麒山也是一脸吃了苍蝇一样的表情,心下倒是稍安,落落大方地站起来谢了牛姑太太,就道,“我吃饱啦。”一边给牛琦玉使眼色。

    牛琦玉就带着她在后花园里转了几圈,笑道,“这里不比江南富庶……”两个小姑娘越说越投机,到了分手的时候,善桐倒是很舍不得琦玉,还追着她道,“得了空,你来我们家玩,我来西安找你玩!”

    回了家,米氏过来客院帮王氏收包袱,又带了个包袱过来。“本想留你过了生日的,今年事情多,也就不和你虚客气。”一边说,一边拆开包袱给王氏看。“不是正生日,也不给你打太贵重的首饰,这里一个金戒指上镶的红宝石倒是不错,你戴着压压寿,又给你做了些衣服。”

    王氏略微翻阅,却见全是给自己做的亵衣、鞋袜等物,针脚细腻,显然是米氏亲手所作。一时倒红了眼眶,“三四年没穿过大嫂给我做的小衣服了。”

    又嗔怪米氏,“一天忙成那样,还要打点王时的起居,得了闲歇着也罢了,又给我做这个。”

    “出阁的女儿家,这些小衣服不是娘家人做,谁做了可你的心意?”米氏笑了。“三年来想着就做一点,也不费工夫,不知不觉倒是积了一包袱,明年来,可就没那么多了。”

    自从出嫁生子,自己当了娘之后,除了娘家人,还有谁把自己当个女儿?这样心疼体恤?

    王氏心中真是酸苦万分,叫了声大嫂,便哽咽住了不再说话。米氏拍了拍她的肩膀,低声道,“知道你要强,难处都在心里不说出来。眼下咱们落魄呢,且忍着。过几年你大哥若起复了,慢慢的又好起来了。”

    就是自己面上不说,又哪里能瞒得过大嫂!只是两边落魄,也都不忍多说罢了。

    王氏又抽噎了一会,才嗯了一声,拭了眼泪收拾心情,又从怀中掏出一个小荷包,递给米氏道,“今次来,别的事都没什么好客气的,就是让大哥操办了粮食的事,我心里很过意不去。那毕竟损阴德呢,两条人命的事,又不同于寻常争产官司……我知道大哥也都是为了我。不过咱们正是艰难的时候,可不能让人捉了破绽,老家银钱一时缓不开,也别急着催了。别催了一肚子的火气,我这里还有,若要,尽管来说一声就是了。”

    米氏拆开一看,见是两千两的银票,倒是吓了一跳,忙推回来道,“我们这里还有的,哪里就艰难成那样了。”

    她又犹豫了一下,才低声道,“这一次,你大哥也落了些银子。我们不收,人家不心安的,因此我就收了。一年半载的,还短不了银子使。”

    yuedu_text_c();

    “尽管拿着!”王氏不听。“那样的钱,一年能得几次?况且也不是正道。日后再别沾手了……我看着大郎、二郎都到了说亲的时候,操办聘礼处处都是开销,我又没有使钱的地方,如今在村子里住,纵有钱也不能花呢。”

    两人推让了一会,米氏到底没拗过王氏,讪讪地收了银子,又道,“明日让王时送你们出城吧,你大哥要去衙门,是不能送你的了。”

    一边说,一边又忍不住叹了口气。“从前家里发达的时候,手上有了钱就知道买地。只道这是最稳当的,做生意还要看风头火势,况且说出去也不大好听。如今才知道没了势,就是有地又如何……周转不开就是周转不开……”

    这句话里,到底还是透出了少少老家的难处。王氏心头又是一阵酸楚,也不接嫂子的话茬,只道,“晚了,明日还起身呢。大嫂也早点休息吧!”

    第二日起来,就有些没精神,和善桐一道进了车里,她沉思许久都没有说话,半晌,才缓缓摸着善桐的脖子,和声问,“怎么,看你这几天都没睡好,心里有事?”

    善桐就靠到了母亲怀里,又安静了一会,才低声问,“娘,那个……那个少东家,真要刺配三千里么?”

    王氏心头便是一跳,她反射性地掀起帘子,望了望窗外,这才压低了声音呵斥善桐,“在外头,这样的事也好乱说的?”

    见女儿虽然不说话了,但大眼中分明写满了疑问,她又无奈地叹了口气,“这样的事,你小孩子不要多管。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孩子了。”善桐望着自己的手指,细声细气地道,“还是您说的,我比一般大人都懂事呢。”

    王氏一路沉默,等车出了城,进了野地里,那得得的蹄声取代人声,成为了天地间最响亮的声音时,她才轻声道,“是真刺配,不过,那人要是吃不得流放的苦,半路上没了……”

    话尤未已,善桐已经明白了过来。

    “我说,怎么连粮号都不要了,全家都要跟着搬到外地去……”她低声嘀咕,“表哥也没和我说清楚。”

    她又急急抬起头来,加了一句,“这是我强着表哥说的,您可别怪他!

    提到桂含沁,王氏面上一沉,又捞了女儿裙边的火铳一眼。“以后,你少和他往来。你这个表哥,小小年纪就这样老于世道,手段娴熟,连暗地里居中牵线的事都干得出来。十个你都不是他的菜――跟他多来往了,我怕你被他带坏!”

    善桐心里几乎是陡然就起了一股反感,她想要说,“可不是舅舅暗示在先,也没见他登门啊。怎么不见你说舅舅了。”可又实在不想和母亲拌嘴,免得漫漫长路上,又要挨母亲的说教。

    “哎,再过几年就是大姑娘了,还有什么来往不来往的。”她就避重就轻地躲开了这个话题。“也是我问得急,不然,表哥再不和我说的。”

    王氏扫她一眼,见善桐显然没有当真,不由得越发沉下脸来,她轻声道,“你根本一点都不明白你表哥的精明……这一次别看你舅舅坐享了三四千两好处,其实最大的赢家,还是他!你当粮号是出脱给谁的?又是用什么价钱出脱的?这些事,就是一桩桩地告诉你四叔,恐怕他都干不来的,他今年才多大,就已经办得滴水不漏了――”

    见善桐瞪大了眼,她还欲往下说时,车身忽然一阵歪斜趔趄,王氏两母女都不禁发出了小小的惊呼。

    72、遇险

    好在车子没有翻覆,这个小小的车祸,并没有致使车马受伤,不过是不知谁家的车子洒了一地的沙砾,因和官道泥地同色,众人都未曾发觉,不巧又溅入车轮,才发生这个不大不小的插曲。王氏和善桐下了车,由车夫鼓捣了小半个时辰,车队便又陆续前行。善桐还因祸得福,骑了众护卫的马在前头领了一段路,等太阳上来,暑气渐盛,王氏怕她晒黑了,才让她到车里来坐着说话。

    两母女之前在桂含沁的话题上多少闹了些不愉快,虽然因为小车祸并没有继续下去,但善桐也知道母亲的性子,断断不会善罢甘休的,进了车内,就等着王氏发难。不想她水都喝了几口了,王氏才慢慢地道,“别喝啦,荒郊野外的,上哪给你方便去?连人家都难找的。就是要拉了脸来借,都不知问谁借呢。”

    善桐一想也是,忙把水壶拧紧了,又望着窗外,就岔开了话题。“连年征战,真是一年不如一年,我记得去年咱们回来的时候,这一路上还有好几个村庄呢。还有打尖歇脚的小客栈……现在看,几间铺子都黄了。”

    若是在往日,正是收麦子的时候,往来的客商能把道路给占得满满的,如今路上却是一个人都没有,几乎从头到尾,就是自己这一行旅人。好在这一段路边上还未曾有多少高粱,不然青纱帐一动,那真是叫人不胆寒都难了。王氏想到可怖处,禁不住握住了女儿的手,这才轻声续道,“可不是?这一场仗打得,西北是百业凋敝,你别看村子里穷苦,其实这都已经算是好的了。更差一点的地方,今年明年之间,还不知道有多少户人家要逃荒呢,卖儿鬻女的就更别说了……”

    一边说,一边又想到了自己留给大哥的两千两银票,脸上终究还是露出了少许愁容。

    善桐虽然心中多少害怕母亲数落自己,但见到母亲神色,又有些不忍,主动偎到王氏怀里,低声道。“娘你又不开心了,怎么了么,好好的又这个样子,心事多了闷在心里,最容易坐下病来——和我说说呗?”

    不和善桐说,又和谁说呢?善榴转眼就要出嫁的人了,家里的事,不好再拿来烦她。丈夫不在身边,婆媳又是天生的对头,儿子们一个小,一个亲生的不懂事,懂事的不是亲生的,再一个,也要专心读书博取功名。除了这个贴身小棉袄,还有谁能陪她说话,为她分忧?

    “我是在想,你哥哥去定西的事该怎么办。”王氏就沉吟着和女儿商量。“身上藏多少银两才够使……唉,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,什么事都赶着不顺。我看,只能挤出两三千两银子带在身上了。”

    当时说家业,当然是说手头的田产、铺子,很少有人家随时随地可以拿出几千上万两的银子流通的。小五房的家事其实已经算得上很丰厚了,就是那些田产换成了现银,少说也有十几万两银子,更别说铺子年年的入息了。可就是这样的人家,要一气拿出成千上万两来,其实也是相当吃力的。尤其公中刚开支了一万多两银子来买粮食,今年的出息全打了水漂不说,还有上千户佃户等着小五房的周济。官中的担子也重。

    “家里的产业,有四婶盯着,四叔肯定是最清楚的。”善桐就小声地和母亲咬耳朵。“我看四叔的意思,这一万两银子,的确是家里现有的了。要再从帐上支走三千两,恐怕是没那么多现银。再说,三婶、四婶——”

    她拉长了声音,虽然满面的不以为然,但却并没有说下去。

    yuedu_text_c();

    “给你哥哥治病的钱,当然不能指望公中。”王氏赞赏地望了女儿一眼:很多话,大家心照不宣即可,说太透也没有意思。女儿现在是越来越懂得这个道理了。“就是手里钱也不多了,这才犯愁呢……”

    她就扳着手指,跟善桐算了起来。“也让你心里有个数,知道家里的底子厚薄。”

    这些年来,二房在任上的出息不多不少。二老爷手并不很长,不过到底是做过一任亲民官的,在京城也是头面人物。冰敬炭敬不说,值钱的还有做亲民官时王氏入股的几门生意,送了一半回家,瞒了一半回来,在昭明十八年,就已经有了二三万两的积蓄。夫妻两人商议一番,索性把钱挪用了一部分进王氏自己的嫁妆名下,扩张了几间分号,王氏又颇善于经营,这几间铺子财源滚滚,小家庭的私房钱颇有欣欣向荣之势。

    只是昭明十八年那场风波,王家为了保住王光勉,已经是竭尽全力,哪有心思顾及王光进。福建省远在千里之外,且当时人心惶惶之下,就是要出脱产业变现,也都没有人愿意接手。送给连太监的五万两银子,倒有一多半是二房出的。那之后王光勉被贬西安,娘家的情况一天坏似一天,王氏就是要开口要债,也都要不出来。更别说她根本也没有这个意思,于是这里吃亏一笔,再加上京中产业受王家倒台连累颇多,货源供应跟不上了,也就是勉强经营而已。这一次来西安,又贴了两千银子